正月的贵阳,群山苍郁,一气澄清。上元节辰时刚过,北门外校场旌旗飘扬,剑戟闪耀,黑压压的人群列队站立。除了近万名官军,还有临时招募的三千苗兵,举着长枪,站在官军队列之旁。
巡抚王铮在坐南面北的高坛上,朗声宣读完朝廷剿灭叛逆的谕旨,接过侍从递过来的一只大碗,双手捧着,郑重地交到一身戎装的总兵安大朝手里,铿锵道:“为王师壮行,预祝安帅旗开得胜!”
安大朝接过大碗,将碗中的水酒一饮而尽,挥臂领誓,校场上响起一片欢呼声。
誓师礼毕,安大朝跨上战马,高举战刀,拖着长腔大声道:“出征——”随即,骑兵、步兵、苗兵、粮草辎重、后军,依序西行,荡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安智就在不远处一个山丘上观礼,见大军已然出征,高兴得跳跃着下山,骑马向城内奔去。
贵阳城西北角,有一个大宅院,是当年安智之父安万銓摄水西土司时所购。安智与母亲疏琼率侍从、亲兵几百人,就住在这里。
安智进得宅院,即到疏琼的居室禀报。疏琼闻听官军出征,悲喜交加,叫着幼子安信的名字哭泣起来。良久,才惊讶地问:“智儿,你不是要为官军向导吗,怎么没去?”
安智道:“儿已禀过安大帅,说要留下为官军筹措粮饷,安帅答应儿差人做向导。”
巡抚王铮召见总兵安大朝商榷发兵征剿安国亨后,安大朝召安智到帅帐晋见。一听说官军欲征剿安国亨,安智大喜,不惟为安大朝画进剿策,还爽快地答应以兵粮数万为内应,他本人要亲为向导。安大朝遂向王铮禀报,王铮闻报不再踌躇,饬令大集汉土兵勇万余,属安大朝统之;一面向朝廷奏报安国亨叛乱,请朝廷允准发兵征剿,朝廷下诏从之。
大军已出征三日,安智一直躲在宅院里静候探报。疏琼不解:“儿言筹措粮饷,怎么不见动静?”
安智道:“乘官军进剿之机,我与国亨小儿在朵泥桥已开战,国亨小儿已夺我地阿租、沙那,我则夺其地勒普、札果、索务。哪里还有余力为官军助饷?况且,儿不是土司,哪里筹措数万粮饷,即使把私藏都拿出来,一时哪里买得来那么多兵粮?”
疏琼急了:“那儿为何与安帅约以兵粮数万为内应?”
“无他,坚其剿国亨小儿之心!”安智眨巴着小眼睛说,他怕母亲担心,又安慰道,“如今朝廷已有诏命,儿不输兵粮,官军照样征剿,总不会中途退兵吧?”
“倘若事后官府追究起来……”疏琼担忧地说。
“不怕!”安智道,“官府追究,总要有依据,哪条哪款规定像儿这般一个小小的管事须输兵粮?”他狡黠地一笑,“儿已拿了些银子出来,这些银子与其输兵粮,不如贿官员!哈哈哈!”
此时,安大朝已率大军仆仆三百里,行至陆广河东岸,在眼巴巴地盼着安智的兵粮。
“大帅,渡过河去,就是安国亨的地盘了!”奉安智之命为官军做向导的安柱指着陆广河,向总兵安大朝禀报。
“安智的兵粮何以还未见踪迹?”安大朝不满地问。
“快了快了,快到了。”安柱搪塞说,“大帅,还是渡河吧!”
“报——”探马从河对岸游过来,“禀大帅,探得安国亨不在巢中,行踪不晓!水西目下是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隘目把,一个叫阿弟得费,他们两个在领兵。”
“大帅,这两个小儿少不更事,胆小如鼠,若大军压境,必不战而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