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还心存满清,便是本王和天国的敌人,对于敌人,本王想来是不会留情的。钱先生,你说你是来投效本王的,对吗?”
钱江登时如坐针毡,萧云贵简简单单几句话便把自己逼在死胡同里,先前想好的献策以为进身的说话顷刻间都变得无用,自己要是不立刻表态,只怕会被西王下令拖出去斩首示众了。
钱江的傲气总算收敛下去,他擦了擦额头汗水,急忙起身深深一拜道:“在下此来正是投效西王的。”
萧云贵嗯了一声笑道:“这就好说,先生请坐下说话。”
钱江不敢再坐,从怀中抽出一份书稿来说道:“西王殿下明鉴,在下之前一直不忿官府鱼肉百姓,而且我大汉衣冠沦于胡奴百余年。在下也一直耿耿于怀。其实早在天国兵出湘鄂之时,在下就写下了《兴王策》,意图进献天国的,此刻献于西王。”
萧云贵啊了一声,这个《兴王策》萧云贵在写论文的时候也看到过,很多史学家考证后觉得钱江向洪秀全献《兴王策》纯属小说家之言,钱江根本就没见过洪秀全,可在萧云贵看来《兴王策》分析时局之jing辟,举措之正确,又不像是哪个作者可以臆造的。后来钱江被雷以諴诛杀也是挂了个谋反之名。因此才有人牵强附会的说钱江是太平天国的军师,所以被以谋反罪诛杀。
清史记载的钱江事迹也语焉不详,谋反罪是明罪,但清史和一些文稿中又记载说钱江献了厘金之策后,却不知自忌。乃至得寸进尺,跋扈肆意。食用奢侈。玩同僚于股掌,视诸官如奴隶,使气益甚,咄嗟叱咤,无所顾忌,上下交恶。某ri酒席间。钱江与雷以诚议论间稍有意见不合,竟破口大骂,雷以诚忍无可忍,终在左右怂恿之下怒而杀之。也不知道史上钱江被杀是否真是因为得罪了人。还是真的谋反。
萧云贵接过那书稿细细看了起来,果然和后世自己读过的《兴王策》很像,“伏惟大王首事之初,笄发易服,yu变中国二百年胡虏之制;筹谋远大,创业非常,知不以武昌为止足之地也明矣!今ri之举,有进无退,区区长沙,守亦亡,不守亦亡;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进而犹冀其不亡。不乘此时长驱北上,徒苟安目前,懈怠军心,诚无谓也……”一路看下去的确和萧云贵看过的史料相差不大,只是史料中钱江写《兴王策》的时候,正是太平军在天王、东王率领下攻占武昌之后。如今萧云贵到来,历史改变,长沙被萧云贵攻下,那一段时间太平军的确只在长沙附近转悠。
钱江这份书稿内劝说太平军东进金陵,然后北进开封,以为掎角之势,并进东南,取东吴膏腴之地以为根本。
“先固江南之根本,徐定新造之人心。修我政理,宏我规模,外和诸戎,内抚百姓,则西而秦蜀,东而豫粤,可传檄而定。此千载一时之机会也!自汉迄明,天下之变故多矣!分合代兴,原无定局。晋乱于胡,宋亡于元,类皆恃彼强横,赚盟中夏;然种类虽异,好恶相同,亦不数十年奔还旧部。从未有毁灭札义之冠裳,削弃父母之毛血,义制甚匪,官人类畜,中土何辜?久遭涂辱至如是之甚者也!帝王自有真,天意果谁属?大任奋兴,能不勗诸!”这一段说中了萧云贵心中的打算,先固江南之根本,徐定新造之人心。修我政理,宏我规模,外和诸戎,内抚百姓,则西而秦蜀,东而豫粤,可传檄而定,不正是萧云贵现在正在干的事么?
再往下看“夫草茅崛起,缔造艰难,必先有包括宇宙之心,而后有旋乾转坤之力。知民之为贵,得民则兴;知贤之为宝,求贤则治。如汉高祖之恢宏大度,如明太祖之夙夜jing勤。一旦天人应合,顺时而动,事机之来,莫可言喻。”这是在劝说太平军要广为招贤纳士,劝天王要有汉高祖的胸怀、明太祖的勤奋,萧云贵暗自揣度起来,这钱江的书稿看起来是在长沙攻下之后写的,或许钱江本来是想投靠太平军的,可到了长沙一看天王、东王的作派,又把这份书稿收了回去。
萧云贵问道:“先生这份书稿看似之前所写的啊。”
钱江似乎对这份手稿颇为得意:“正是,去岁太平才下长沙之时,在下就写下此稿,只是当时观太平风气,颇有兴洋教之举,在下举棋不定所以未能进献。不过自从西王提军出长沙以来,一路东进,克武昌、下金陵、取吴中膏腴之地,和在下所说不谋而合,因此这会儿才进献此稿。”
萧云贵恍然大悟,这个钱江原本就是两手准备,太平和满清他都想好了对策,只是看投靠哪边而已,这样看来历史上的钱江被杀之谜便有了合理的解释。钱江定是先写好了《兴王策》准备到武昌进献给天王,但在武昌一看当时太平军的作风,完全就是要清除儒释道三家,他便不敢进献,转而去了江北大营,但这份书稿也没有丢弃。在进献厘金之策后,钱江因为自持功劳甚大而得罪雷以諴被杀,雷以諴杀了人之后自然要找藉口,翻查钱江的东西后发现这个《兴王策》,这便是钱江谋反的重要罪证,自然钱江就被安了个谋反罪名。这份书稿也由此流传下来,被人误认为是钱江向洪秀全进献之策,其实他根本没有见过洪秀全,只是之前存了这种打算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