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四四章 笑一笑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四四章笑一笑

    始建于1938年、位于柏林市西南40千米的库莫斯多夫炮兵靶场,是德国远程火箭研究委员会前身弹道学委员会的第一个基地,在这个基地,冯?布劳恩带领着一帮早期的德国火箭专家们为纳粹德国的火箭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在1947年2月5日这一天,基地内唯一一座四层高的办公楼里一片肃杀之气,一身戎装杀气十足的党卫军士兵占据了办公楼各个要点,严防不怀好意之人打扰了这次高级别的会议。

    会议室内,冯?布劳恩、瓦尔特?瑞德尔和阿瑟?鲁道夫等德国著名火箭专家们济济一堂,腰板挺得直直的生怕坐姿不对,而坐在主席台位置上的重要人物却是一言不发,像是一团空气似的对周围不闻不问,埋着头正努力看着手中的资料,半响之后这才抬起头来,向布劳恩挥了挥手,示意会议可以不用管它照常开始。

    三月是对德意志第三帝国而言相当重要的一个月,第一— 次核试验、第一次战略导弹试射,都将安排在这一月份进行,而作为整个帝国最为耗费科研经费的两大机密国防军事科研工程,两大研究委员会之间也是明争暗斗,虽然不至于分出个你死我活,可“争宠”之意是战意浓浓。

    而今天的技术讨论会议已经是首枚战略导弹试射前的最后一次总结会议,作为总工程师的布劳恩自然需要听取各个技术组的工作汇报,然后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始进行导弹组装的决定,而这样的会议已经不是第一次,所以在有大人物到场“督导”之下,例行公事般的速度倒是很快。

    布劳恩知道希特勒并不太懂,甚至说根本不懂什么火箭技术,他来视察纯粹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当然也是一种鞭策,帝国的首枚核试验装置已经在运往北非试验场的路上,而其运载的载体即战略导弹还尚未开始组装,这样的进度明显让希特勒感到不满,而布劳恩也知道这一点,他更知道苏德前线战事吃紧,而且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又再一次主动挑衅,帝国海军奋起打击结果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悲剧,所以希特勒需要一个好消息,一个可以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布劳恩愿意为此而努力。

    会议在布劳恩的主持下很快变化了讨论主题,变成了首枚战略导弹试射过程中的突防能力测试,为了吸引希特勒的注意力,布劳恩特意强调导弹的突防能力强,则意味着任何防空设施设备都将是摆设,而恰恰是这一句话,顿时让希特勒眼前一亮,脑子里估摸着已经开始想象帝国的导弹随意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目标上,哪怕对方是强大的共和国,也一样撂倒。

    布劳恩的话虽然简单明了,可是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高低与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弹道导弹的突防方式可以分为多弹头突防、诱饵突防、干扰突防、隐身突防、机动突防和加固突防。

    多弹头也就是指在一个母弹体内装有若干子弹头,采用多弹头突防也就是指到达一定位置之后,母弹体分裂抛出分弹头,采取这种方式虽然有些耍赖,一个目标顿时变成了多个目标,让对方的导弹预警系统顿时陷入紊乱,但提高突防成功率显然是可行的,而且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这种多弹头突防方式比较简单可行,布劳恩就很支持这种突防方式,只可惜的是,目前德国的原子弹,首枚试验型的就需要动用大型拖车来运载,几十吨的东西还要搞多弹头,那岂不是战略导弹要具备几百吨的运载能力?布劳恩不敢妄自菲薄。

    不能采用多弹头突防,也就只有剑走偏锋,布劳恩等火箭学家结合了其他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之后,想到了诱饵突防这种方式,因为在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实施大规模连番轰炸期间,德国科研人员就曾反复为轰炸机群的有效突防绞尽脑汁,其中最难防的当然是英国人的各种雷达,而在后来,科研人员借助共和国出口而来的各种诱饵干扰弹,想到了轰炸机释放铝箔条,而布劳恩等人也受到了启发。(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战略导弹之所以能挂上战略二字,就是因为它打得远,而为了射得更远,它就必须飞得更高、更快,飞出大气层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其突防的空域也自然是高空空域,而在真空中没有空气阻力的,不同质量的物体也都可以沿相同的弹道飞行,一旦释放质量较轻数目较多的诱饵,就能形成很大一片的诱饵网,让对方探测器根本无法识别出真正的弹头.

    弹头再进入高度超过一百公里的大气层前,由于是在真空中飞行,温度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可一旦进入大气层,由于大气空气密度不断增加,气动加热使弹头表面温度迅急速升高,在距离地面大约50公里左右会达到一个峰值,伴随弹头飞行的一切轻诱饵都将被燃烧,剩下的主要是重型诱饵和弹头相比,其表面及几何形状有很大差异,由于受空气阻力影响,运动规律也有较大区别,很容易识别出来。

    真假诱饵的结合使用让布劳恩等人看到了战略导弹高效率突防的希望,他们设计了一种弹头母体,母体内除了盛放一枚真正的“核弹头”之外,还装盛了不少的诱饵,而且后来经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布劳恩等人认为,弹头和诱饵真要是重入了大气层,此时此刻速度已经非常之快了,就算质量更大的真弹头被识别出来,超快的速度也不是目前人类所有武器能够防得住的,所以布劳恩等人认为不需要装载质量较大的诱饵,争取将更多的运载量给真弹头,因为首枚真正意义上的核弹头还不知道有多重。

    其他的突防方式也曾进行过研究,高速飞行的弹头会产生极为强烈的红外和光学特征,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在试验中,德国科学家们就曾想到过在弹头上安装一种能够主动释放大量红外特征的装置,比如说红外干扰弹燃烧之时就能产生类似于弹头高速突防与空气之间摩擦所产生的红外特征,除此之外,他们还曾想过安装电子干扰系统,像轰炸机实施轰炸之时对敌雷达实施电子干扰一样,利用干扰系统释放一定的干扰信号迷惑对方的雷达。

    可是后来,干扰突防方式被否决了,首先是红外干扰弹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火箭的高空再次点火技术都难以攻克,谈何实现高空中的干扰弹点燃,当然真正造成否决的主因还是因为一帮德国雷达科学家们提出的意见,那就是高空实施突防的弹头完全没有必要实施电子干扰,真要是有负荷用于搭载干扰弹或干扰机,还不如多装载点儿浓缩铀,让核爆炸威力更强一些,就算精度不咋样,巨大的爆炸半径也足以藐视那区区一点儿命中误差了,更何况这些雷达学家认为,世界上还不存在能够对上百公里高空飞行的弹头进行准确跟踪和定位的雷达存在,哪怕是共和国也不行。

    后来倒是有几个科研学者提出过靠谱的突防意见,首先就是隐身突防。

    雷达学家们在这一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任何雷达探测设备若想对目标进行稳定跟踪,其信噪比必须达到某一额定值,因而在导弹和弹头的表面涂敷特殊吸波材料和降温复合涂层,达到减少电磁波发射、红外辐射信号特征的目的,就可以降低被雷达发现的概率。

    好奇心永远是最好的科研动力,布劳恩还真拨付了资金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在实验室里德国科学家们发现,模拟弹头被安装在用液氮冷却的屏蔽罩内或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