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玲这些天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的全过程。
刚从威尼斯回来那会,媒体的采访,亲朋的庆祝,还跑到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开了一场座谈会,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了拿奖的那些事儿。
可谓是风光无限。
这可以理解,在她这个年纪能拿到这种分量奖项的导演不多。
国内的第五代导演普遍是三十岁之后开始发力,成名较晚,这和他们的特殊经历有关。
那时候拍电影比较困难,只有进入电影制片厂才有机会,想进入电影厂,要么有关系,要么有学历,要从电影学院毕业才行。
不过华国七七年才恢复高考,张亿谋是七八年上的电影学院,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第六代导演在接受教育上比第五代导演的条件好,逐步的年轻化,以后二十多岁成名的导演会越来越多,林晓玲只是一个代表。
这种飘飘然的好日子只过了一个星期,关于《回家》的报道一点点的从媒体上消失。
国内影视圈每天都有事情发生,不可能一直围着一个话题转,按理说这是正常现象。
但圈内人心里明白,这叫做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也叫做低调处理,不报道,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媒体上时常说谁谁谁被封杀了,这种说法不准确,圈子里没有封杀的说法,是媒体为了引起读者关注想象出来的说辞,后来被读者认可了。
一旦某个明星遭到了冷处理,就会说被封杀了。
封杀这种词汇显得过于霸道,无论是总局还是影视公司都不会说我要封杀谁。
相应的词汇应该叫做“雪藏”,艺术化一点的就是“冷处理”。
这次遭到冷处理的不是林晓玲,而是针对《回家》这部电影,林晓玲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不就是有负面报道么?至于这么做么?”林晓玲不满道。
“你就知足吧,能准许你在影院正常上映就不错了,要是拖上个两三年再上映,谁还记得这部片子啊。”林子轩淡定道。
“可影院也太过分了,整个京城就只有两个拷贝。”林晓玲郁闷道。
对于一部获奖的热门电影来说,这种做法确实有点过分,不过院线有自己的说法。
他们不看好《回家》的票房前景,拷贝也是要钱的,能有两个拷贝放映就不错了。
两个拷贝意味着在京城的电影院只能有两块荧幕放映《回家》,这和《生死抉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排片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么安排,《回家》的票房能好才怪。
《回家》当初在总局审查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太大的问题,应该说大家不觉得影片中的判决有问题,国内就是这么个情况,相当真实。
在八十年代,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谁会请律师辩护啊。
那时估计律师都不多,更何况收费不菲,公益律师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淡薄,觉得法院判决肯定就对了,不知道通过辩护还能减轻罪行。
整件案子相当清楚,就是个杀人案,事实证据俱在,直接就宣判了。
十七年后,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仍然觉得很正常,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